2012年5月26日

歌舞線上 A Chorus Line -- 新加坡2012(澳洲製作版)

《歌舞線上》(A Chorus Line)這齣自1975年開演,到《貓》出現前 最長壽的經典音樂劇,2012年澳洲重新製作(A Chorus Line: Australia production),選在澳洲演出前,先在新加坡金沙酒店劇院公演一個月。

歌舞線上是一齣沒有三兩三,千萬別上梁山的音樂劇。導 演很重要,演員很重要,編舞很重要,音樂很重要,燈光很重要,舞台設計很重要,全部缺一不可的音樂劇。

有些音樂劇可以賣舞台噱頭,有些服裝 華麗,有些編舞讓你亢奮難耐,而大部分的音樂劇只要主要演員撐起來就沒啥大問題,如果有搶眼的配角更是景上添花;可是這些完全不適用在歌舞線上這齣音樂 劇。19個主要的角色,幾乎每個人都同要重要(雖然還是有些微的差別,但是差別真的不大)。每個人都有獨白、內心戲、solo、合唱、群舞,所以這不僅僅 是劇中的徵選,更是血淋淋地舞台現場廝殺。跳舞我能輸你嗎?不行。唱歌我能輸你嗎?不行。演戲我能輸你嗎?不行。每個演員都拼了命地在台上拿出真工夫殺個 你死我亡。(被月影千草老師關進冰凍庫大概就是這樣吧)




















歌舞線上澳洲版預告(看起來很讚吧!)

很可惜地,這個2012年澳洲的重新製作基本上摧毀了這齣經典的音樂劇。演員常常走音不說,舞蹈無 法齊一也是個大問題。不過可能要負起最大責任的是曾經擔任原版演出Connie的導演Baayork Lee。她可能是很好的編舞家,她可能當年演得、跳得很好。可是她沒抓住歌舞線上的節奏。在19個角色都有內心獨白的音樂劇,節奏是很重要的。節奏該快該 慢,情緒該鬆該緊,一個不對就會讓人想睡覺。而我是真的看了想睡覺。(連我看了都想睡覺!!!)(這樣算客觀公正的評比嗎?)Lee在這點上是失職的,也導致了整齣音樂劇最終的失敗。

而選角選到一堆常常唱走音,卻又沒有情緒渲染力的演員(特別是女演員)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。唱到最後的What I did for love,聽到前奏一下,我整個雞皮疙瘩都起來了,結果Dianna(Karlee Misipeka飾演)一唱,我就醒了。怎麼會有人把What I did for love唱的這麼平淡無奇,一點感情都沒有?(大概只有電影版本可以拼)這可是最後的結尾啊!!!(我內心真的在尖叫~~~)當然最後還有豪華歌舞One 謝幕,這種再出錯我也不知道該說啥了,所以我就跳過不說。

於是這個重新製作的歌舞線上就在沒有半點情緒,絲毫高亢激昂情感皆無,連觀眾都搞不清楚原來結束 了的狀態下結束。

句點。

ps 所以我回家還是看了2006年百老匯版跟Idina的What I did for love平撫一下心情。
2006百老匯版


Idina(Wicked女主角)版
 

沒有留言: